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已近三年,卻有一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最新研究,澆了企業界一大桶冷水。根據《GenAI Divide: Stateof AI in Business 2025》報告,高達95% 的企業在生成式 AI 投資上沒有得到實質回報,僅有 5% 能帶來顯著的營收成長。
在全球企業爭相擁抱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,一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最新報告卻投下震撼彈,當眾人仍在追逐模型效能與應用花樣時,研究卻直指問題的癥結並非演算法,而是企業知識管理與流程整合的斷層。
大多數企業投入的時間、人力與資金,最後幾乎等於「零收穫」。報告直指關鍵:問題並非模型效能不足,而是「企業知識管理與流程整合不到位」,這才是真正導致 AI 成敗分野的核心原因。
AI 並非「裝上去就能生效」的外掛,而需要建立在組織的知識中樞之上,否則再華麗的工具也可能淪為昂貴的展示品。
MIT 團隊訪談了 150 位企業主管、350位員工,並分析超過 300 個公開的 AI 專案,歸納出一個明確趨勢:大部分企業把 AI 預算花在錯誤的地方。
數據顯示,超過一半的企業將生成式AI 預算投向行銷與銷售,期待透過自動化簡報撰寫、廣告投放或客服回覆,快速拉升業績,這些應用雖然短期能帶來「炫技」效果,但往往無法持久。
真正能創造穩定 ROI 的,其實是那些看似「不華麗」卻能直接降低成本的後台應用:
• 文件自動分類與歸檔
• 內部流程自動化(報表、合約審核、稽核流程)
• 客服標準問題自動處理
這些場景能顯著減少外包費用、降低人工成本,讓組織更精簡高效,而報告更指出,部分企業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後,平均營運成本下降 20% 以上。
另一個讓企業誤判的,是「自己做,還是找專業」,MIT 的研究揭露:
• 與專業供應商合作導入 AI → 成功率 67%
• 完全由企業內部自研 → 成功率僅 33%
找對合作夥伴,成功機率幾乎翻倍,這一點在台灣尤其值得注意,許多企業選擇「自己摸索」,但往往忽略了AI專案不只涉及模型,還需要數據治理、法遵合規、跨部門知識整合等工程。
當企業僅靠資訊部門單兵作戰,導入初期也許能展示效果,但缺乏後續維運,最終往往成為「一次性專案」,很快被邊緣化。
憑藉著過去許多AI與大型語言模型導入經驗,未來巢科技董事長許旭安分析指出:「台灣許多企業買了強大的 AI 工具,卻因選錯題目/缺乏良好資料治理/疏忽開源應用導入問題等等,導致 AI 停留在展示,而沒辦法轉化成生產力。」
在金融業案例中更是如此。過去,某大型金融機構在進行合規查核時,員工必須翻閱數十份文件、逐條比對條款,一份報告往往耗時數日,導入 AI 知識管理平台後,系統能即時檢索並標註相關規範,員工只需專注在判斷與決策:
• 合規查詢時間縮短50%
• 部門處理案件數量翻倍
• 內部審核速度顯著提升
這些成果正呼應了 MIT 的發現:真正能帶來 ROI 的,不是前台應用,而是後台流程自動化與知識整合。
MIT 報告點出核心:生成式AI在企業裡「雷聲大、雨點小」,關鍵不在模型,而在AI 沒有與企業知識系統連結。
常見的失敗模式包括:
1. 初期炫技,後期閒置:能展示炫目的 Demo,但因無法持續更新知識,很快淪為裝飾。
2. 答案缺乏可追溯性:高層無法信任,因而不敢拿來做決策。
3. 部門各自為政:不同單位獨立使用 AI,反而造成資訊斷層與決策混亂。
未來巢科技董事長許旭安強調:「企業要從『零回報』走向『高成長』,必須先解決知識流動與管理問題,只有當 AI 能真正讀懂並持續吸收企業的專業知識,它才能成為決策引擎,而不是一次性的展示工具。」
生成式 AI 的價值,並非取決於模型本身,而在於它是否能持續學習、連結知識、支援決策。
MIT 報告給企業的警示是:
1. 不要把錢全砸在前台炫技
2. 不要低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
3. 不要單打獨鬥忽視合作
台灣企業若想走出「95% 零回報」的困境,唯有將 AI 定位為知識中樞,而不是外掛工具,唯有如此,AI 才能真正從 Demo走向生產力,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的長期引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