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場高度討論的 AI 官司,思考導入企業內部 GPT 所需注意的問題

近日台灣科技圈流傳的一場官司,再次讓企業內部生成式 AI 專案成為焦點。某法律新創因資料取得爭議,遭判刑並面臨鉅額賠償,這起事件表面上是司法新聞,本質卻凸顯了企業在 AI 導入時普遍存在的盲點:當技術、硬體、模型的選型成為主旋律時,資料治理與合規風險,往往被低估甚至忽略。

一場官司,意外揭露企業的盲點

近日台灣科技圈流傳的一場官司,再次讓企業內部生成式 AI 專案成為焦點。某法律新創因資料取得爭議,遭判刑並面臨鉅額賠償,這起事件表面上是司法新聞,本質卻凸顯了企業在 AI 導入時普遍存在的盲點:當技術、硬體、模型的選型成為主旋律時,資料治理與合規風險,往往被低估甚至忽略。

生成式 AI 的價值取決於資料,而資料的合法性、完整性、品質與內部管控,才是專案的根基,這不僅關乎是否觸法,更決定專案能否穩健落地並創造真正效益。

過去筆者協助政府、金融、製造等產業導入雲端與地端的生成式 AI,發現大家往往忽視最重要的關鍵問題,以下將逐步解析。

 

資料:企業 AI 專案真正的起跑線

生成式 AI 模型的訓練背景讓它們在語言表現上具備強大能力,但企業要讓 AI 回答專業問題、支持業務決策,靠的並非模型本身,而是企業餵養它的資料。

多數企業的資料現況,遠比想像中複雜:

·   來源分散:資料散落在舊系統、雲端、檔案伺服器、郵件信箱、離職員工筆電,甚至未歸檔的實體文件中。

·   品質參差:缺乏統一格式、版本混亂、資料過期或殘缺不全。

·   權限模糊:內部資料存取規則不清,機敏資訊未設限,或管理規範流於形式。

這些問題若未被正視,AI 專案極可能從資料階段就種下失敗因子。

 

外部資料:合法性與授權邊界不可模糊

許多企業導入 AI 的第一步,是蒐集外部資料以補足內部資料的不足。然而,外部資料的取得往往是法律與商譽的高風險區域,企業在取用外部資料時,必須徹底確認以下三點:

1.    來源是否公開且授權清楚:不能因資料在網路上可見,就認為可以任意使用,必須檢視對方網站條款、API 授權、資料開放聲明。

2.    技術手段是否符合法規:即使技術上能以爬蟲、API 取用資料,若違反對方政策、造成對方系統異常,仍可能構成違約、侵權或觸法。

3.    使用目的是否符合原始授權:特別是涉及商業用途時,資料用途必須與原授權範圍一致,以防後續爭議。

外部資料取得策略若未經嚴謹規劃,不僅專案可能無法推進,還可能將企業置於法律風險中。

 

內部資料:治理、權限與合規的基本功

比起外部資料,企業內部資料的治理與控管往往更被低估,企業資料治理,應從以下三個層面扎根:

1.    資料盤點與標註

企業需要回答:我們有哪些資料?在哪裡?屬於誰?這看似簡單,實際上往往是最棘手的基礎工程,盤點後應建立一致性的標註規則,包括資料類型、機敏等級、版本狀態、責任部門等。

2.    權限控管與存取規範

內部資料權限往往是資料外洩或誤用的第一道破口,企業應建立細緻的資料分級與存取權限,明訂誰能看、誰能改、誰能輸出資料,同時設置審計軌跡,確保存取紀錄可追溯。

3.    合規與資料生命周期管理

資料不只是收集完就萬事 OK,企業必須明確規範資料的使用範圍、保存期限與銷毀機制,特別是涉及個資、商業機密或合約約定的資料,生成式 AI 專案若未嵌入這些基本功,長期必將引爆合規風險。

 

 

別急著跑,先選對方向:資料與題目才是內部 GPT 的起點

這場官司讓所有正在或準備導入生成式 AI 的企業該停下來深思:資料從哪裡來?取得方式與品質是否禁得起法律與市場的雙重檢視?但在這之前,企業更該問自己——我們要解決的題目,到底是否值得用 AI?

生成式 AI 的導入,不是炫技秀場,而應服務於明確、具高價值的業務目標。企業在啟動專案前,務必謹記:

•   題目本身必須與核心業務連結,能真正提升效率、降低風險或創造新收益。

•   所需資料必須來自合法來源、品質可控且具持續更新能力。

•   即使模型偶有偏誤或「幻覺」,企業也應能設計合理驗證機制,防止誤用或風險擴大。

 

令人遺憾的是,不少企業在技術選型、架構設計上投注大量資源,卻沒在專案一開始就釐清題目價值與資料根基,最後陷入高投入卻低產出的泥淖,技術與平台再強大,若缺乏正確題目與紮實資料支撐,最終只會成為昂貴的實驗品。

生成式 AI 的導入沒有捷徑,企業唯有從題目可行性評估、資料治理規劃、合規風險審視開始,一步步穩健前行,才能真正讓 AI 成為競爭力的加速器,而非風險與成本的放大器。在這場數位轉型與智慧化的長跑中,資料與題目才是企業真正該握緊的方向盤,而不只是追逐硬體、模型或潮流的短暫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