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革命來襲,企業準備好了嗎?未來巢董事長許旭安指出,AI 要能真正上工,關鍵在於資料能否被理解、流程是否清楚,以及組織是否願意信任 AI。這不只是技術議題,更是企業轉型的實戰課題。
這幾年,從董事會到基層,AI 幾乎成了數位轉型的必備話題。企業紛紛啟動導入計畫,從模型選型、API 串接、RAG 架構一路談到私有化部署,但在這場技術狂潮下,真正能「上線使用」的 AI 卻少之又少。
為什麼?因為大多數企業都忽略了一件事:AI 要能幫上忙,前提是你準備好讓它理解資料、融入流程、被信任。
某家金融法人的合規部門,曾有一套嚴謹的作業流程:每一份法遵報告都要人工對照條文、確認更新版本、查閱過去解釋函釋,程序冗長、出錯率高,也難以追溯每一次審查的依據。
導入 GeniAltX 後,他們將內部法規、流程規範與歷年判例全數結構化,並結合 RAG 模型讓 AI 能在幾秒內比對條文差異、列出出處與推論邏輯。結果?查詢時間縮短 85%、報告撰寫流程簡化 70%。最重要的是,主管首度點頭:這份報告「可以信任」,因為看得見證據鏈。
這樣的信任,正是 AI 要真正「參與決策」前的入場門票。
在另一家金控公司,我們看到的挑戰是另一種形式:報告很多、資料也不缺,但分析品質卻完全依賴資深研究員的經驗。
「同一份財報,三位分析師可以給出三種解釋。」主管這樣說。他們各自使用不同指標、引用不同資料,推論邏輯也各憑直覺,久而久之,團隊討論不是在找答案,而是在「猜對方在想什麼」。
GeniAltX 提供的不是統一答案,而是讓這些「邏輯分歧」可視化的能力。透過 Xerno 模組,每段引用的資料都被自動標註來源、時間、摘要意涵,分析過程變得可追溯、可對齊,也讓新進同仁能快速理解過往判斷的來龍去脈。當邏輯能被比對,才談得上知識的累積與交接。
另一個更普遍的現象出現在所有部門——尤其是人資與行政。請假流程明明公告過了,勞基法也定期更新,但大家還是習慣問人資:「這樣可以請家庭照顧假嗎?會扣薪嗎?」
問十個人可能會有三種版本,問題不是制度不清楚,而是沒人知道去哪查、能不能信、要問誰才算數。
GeniAltX 的問答型 AI 助理從這個斷點切入,把制度內化成可以被 AI 回答的知識。你問「我這個情況可以請假嗎?」AI 不只是給答案,還會附上條文出處、內規頁碼、最後修訂時間,制度更新也可以即時跟上,不再是靠口耳相傳的內部傳說。
我們常說,AI 要能被採用,不是因為它厲害,而是因為它可靠。對大多數組織來說,技術不是導入的門檻,「無法信任」才是。
這也是我們設計 GeniAltX 的核心邏輯。我們把 AI 導入切分為三層:
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疊,而是讓 AI 真正「上工」的作業系統。從財報分析、制度查詢到法遵比對,GeniAltX 不只是回答工具,而是能說清楚、做得準、交得出去的數位同事。
企業導入 AI,最難的從來不是技術,而是準備度。不是問「哪個模型最好」,而是問:
真正的轉型,不是會用 AI,而是敢讓 AI 負責、被信任、能交接。
AI 的下一步是走進現場,不只是 demo,而是值班。而這一步,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組織選不選擇給它機會上工。
今年,我們也將參與 WAVE 2025 展會,在現場展示 GeniAltX 如何協助企業從資料治理、邏輯透明、AI 應用三個面向,建立「能用、敢用、值得信任」的 AI 系統。這不只是產品的亮相,更是一場觀念的對話:
當技術門檻已不再是問題,企業能否真正讓 AI 上工,關鍵從來就不是會不會導,而是準備好了沒。